脑洞大开!6月21日,最需要买歼35的国家,不是巴,而是法国
在法国布尔歇展览中心举办的2025年巴黎航展,意外成为国际军事技术竞争的风暴眼。
中国首次亮相的歼-35A隐身战斗机,以及航展期间围绕以色列展台的争议事件,将全球目光聚焦于欧洲防务格局的潜在转折点。
巴黎航展开幕前,主办方以“防止政治争议”为由对以色列展台实施隔离围挡,导致以方展示的无人机与防空系统难以被观众查看。
这一做法不仅引发以色列军工业界不满,也暴露出国际航展与地缘政治的深度捆绑。
相较之下,首次进入欧洲的中国歼-35A战斗机反而成为最大焦点,其展示位置与法国达索公司的阵风战斗机仅相隔数百米,看似平常的布展安排背后,实则暗含两个航空大国的技术角力。
巴基斯坦空军派遣的歼-10C战斗机,因今年年初在边境空域实际拦截法制阵风的战例,吸引了多国军方代表的关注。
该机型虽未参与直接对抗,但其搭载的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与霹雳-15E远程导弹的组合,已在演习中证明可有效压制阵风配备的流星导弹。
这种源于真实对抗环境的技术验证,使得歼-10C的航展静态展示变成某种形式的实战成果汇报。
更具战略意义的展示来自中国展台的歼-35A模型。
这款双发中型隐身舰载机的参数标牌上,最大起飞重量28吨、作战半径1200公里等数据,恰好填补了法国海军对下一代舰载机的需求空白。
达索公司技术团队在现场反复拍摄记录细节的举动,反映出法国军工系统对这款机型的复杂态度。
观察法国新一代战斗机FCAS的研发进展,会发现技术困境正在堆积。
该国自主研发的M88发动机推力仅7.5吨,难以支撑隐身战机需要的超音速巡航能力;
达索引以为傲的阵风战斗机虽在气动设计上实现突破,但其使用的美国砷化镓T/R组件严重制约了雷达升级空间。
更关键的隐身技术验证环节,法国至今未能建成可测试整机电磁特征的超大型微波暗室,这使得其设计的五代机蒙皮接缝处理方案缺乏实际数据支撑。
产能问题同样困扰着法国防务系统。
达索公司当前阵风战斗机的年产量维持在15架左右,面对阿联酋、印度等国的订单压力,交付周期已延长至十年以上。
这种低效的生产节奏若延续到FCAS项目,很可能导致潜在客户在2035年前转向购买美制F-35或中国歼-35。
近期德国空军宣布采购F-35替换台风战机的决定,更凸显欧洲国家在五代机采购问题上的现实选择。
歼-35A展台上的技术参数指向另一种可能性。
该机采用的氮化镓雷达组件与全数字飞控系统,在技术水平上与F-35处于同一代次。
中航工业提出的“平台框架+客户定制”出口模式,理论上允许法国保留达索在航电、武器整合方面的核心能力。
例如在保留机体结构前提下换装M88发动机,既能满足法国军工体系的就业需求,又可缩短至少八年的研发周期。
从经济成本角度测算,FCAS项目的单机成本预估已达1.5亿欧元,而歼-35A的出口单价约在8000万美元区间。
即使考虑本土化改装的额外支出,法军的采购预算仍可支撑更大规模的机队更新。
对于现役戴高乐号航母而言,歼-35A的折叠翼设计与31吨最大起飞重量,相比当前使用的阵风M舰载机,能在保持同等出勤率前提下将有效作战半径扩展40%。
法国防务部门面临的选择本质上是对技术自主与战略时效的权衡。
继续推进FCAS项目固然能维持国防工业完整性,但技术短板导致的交付延迟可能使法国空军在2040年前陷入装备代差劣势。
若选择引进歼-35A并进行适应性改造,虽能快速形成战斗力,却需要承受来自北约盟国的政治压力。
中国军工技术的体系化突破,客观上为国际市场提供了多元选项。
歼-35A在巴黎的高调亮相,与其说是技术倾销,不如视为对全球防务格局演变的一次精准测试。
当英国借助土耳其合作经验加速六代机研发,德国转向F-35维持空中力量时,法国在下一代战机问题上的决策,或将重塑欧洲军事工业的既有版图。
达索公司工程师在航展闭幕后接受采访时提到:“我们注意到了某些设计细节的独创性。”
这番含蓄的表态,或许暗示着欧洲传统军工强国对技术路径的重新评估。
在巴黎西南郊的军工联合体内部,关于“联合开发”与“技术引进”的争论可能已悄然开启。
这场始于航展的技术博弈,终将考验法国如何在坚守工业尊严与维持战略优势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(免责声明)所发布的各类军事分析、局势解读等观点性内容,均为作者基于个人专业知识、经验及特定立场的见解,不代表官方立场,也不构成权威性的决策建议。若存在侵权、错误或不实,欢迎联系删除或更正。
配资公司查询.亚金配资.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